2025年大学生在行动|西南大学“禾韵乡研”实践队科技赋农,智绘乡兴图

发布者: 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  2025-07-17浏览量:

开篇·沃野召唤青春答卷
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巴渝山川,一群来自西南大学的青年学子背负行囊,将实验室里的智慧与田埂上的渴盼紧紧相连。"禾韵乡研"实践队以科技为笔、汗水为墨,在劳模精神指引下探寻产教融合新路径,于竹海湿地间感悟生态文脉共生之道,更将"农机培训+环保科普"的双引擎注入乡村肌理——这场跨越5天的青春奔赴,不仅是知识与土地的深情对话,更是新时代青年对"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这一时代之问的铿锵回应。

与劳模对话:种田新青年的时代答卷

7月7日,“禾韵乡研”实践队走进梁平稻科技小院,与全国劳模蒋丽英展开“产教融合——新时代的种地人”主题座谈。劳模以田中秧智慧农业产业学院为例,揭秘校企协同培育“双师型”新农人的创新路径。“传统农业人才模式已跟不上智能化转型,我们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让学员三年掌握农机应用到维修的全套技能,成了新时代‘最靓的仔’”她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激励学子,强调新时代农人需兼备技术与自立自强精神,在田野书写奋斗青春。


undefined

undefined

 

田埂课堂:科技小院里的知行合一

当日下午,实践队在研究生梁锦鹏带领下深入试验田开展分层教学实验室组的同学研磨土壤样本,分析成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田间组的同学使用专业仪器测量水稻叶绿素含量与植株长度,实时记录长势数据。通过亲手操作智能监测设备,队员惊叹科技对农业的重塑。研究生结合科研项目详解现代农艺技术如何提升水稻品质与产量,让抽象理论在泥土中生根。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走村入户:把论文写在乡野需求上

8日至9日,实践队深入仁贤、云龙等四镇,完成百户种植大户走访。“我们种了一辈子地,按老方法省心,对新技术的效果和成本有顾虑”面对回龙镇农户梁光英的坦言,队员们精准捕捉痛点。调研发现大核心问题:传统耕作主导,技术应用率低干旱加剧导致减产农机补贴政策待完善;地形限制农机的使用。对此,团队针对性地推广机械化侧深施肥技术与水稻旱覆膜直播技术,多功能一体机实现施肥、旋耕、覆膜、播种一体化,节水节肥抑草。

“覆膜后保水又抑草,省工省力!”云龙镇刘春兰现场表示将试用。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竹海文脉:生态与文化双赋能

10日,实践队开启生态文化溯源之旅。首先,实践队前往三峡竹博园剖析竹材环保价值,感悟“以竹代塑”的可持续发展智慧;接着他们前往了双桂湖湿地观察金钱草净化水质功能,透过实时鸟类监测屏理解“地球之肾”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最后,他们参观了梁平博物馆从巴渝驿道沧桑足迹到航天荣光,触摸千年文脉,感悟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真理。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双动力宣讲:农机与环保进乡村

11日,安胜镇金平村迎来“农机培训+环保科普”双宣讲博士生梁锦鹏详解侧深施肥技术对减少面源污染的生态价值;研究生殷泷演示旱直播覆膜一体机操作,强调可降解秸秆膜对农药减量的贡献;王至硕结合病害图谱,传授稻瘟病、二化螟等病虫害“预防为主”的科学防治策略;实践队队员刘锶煜以“淘米水浇花”“纸张双面用”等妙招,将低碳生活融入村民日常;实践队队员许潇文讲解化肥滥用对河流生态的危害,倡导循环农业理念。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尾声·金穗垂首向大地
成百份调研问卷化作技术推广的精准导航,当余名村民手中紧握的科普手册映亮绿色生产的星火,西南大学“禾韵乡研实践队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出青春的厚度。从科技小院试验田里的第一株秧苗,到竹海湿地中摇曳的生态密码;从劳模手中接过的奋斗火炬,到葛根产业里萌发的"碳"索新芽——这场以乡野为课堂的实践,早已超越技术传播的范畴,成为一曲"知"与"行"的壮美和鸣。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他们一直在行动。

undefined



 

版权所有 © 2014 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主办
渝ICP备17004169号-3 渝公网安备 42010202000792号